Page 82 - 浦口文史第十五辑
P. 82
龟庄教堂建立 70 年代,是山南的中心教堂,村民由信仰佛教 兰花塘
转为信仰基督教尉然成风,教俗文化极浓。每年 12 月 26 日教堂组
织文艺会演热闹非凡,多日不减。
经 1957 年考古发现,兰花塘韩庄地区曾是蒋城子、曹城子古
遗址。据史书记载,蒋城子、曹城子是宋末元初兰花塘韩庄洼地区
较大的二处古村落,两城相对,当时十分兴盛。后毁于战火。
小农式农业生产是兰花塘居民历代主要作业形式和方法。在长
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耕文化,是山南桥林一带最为集中
的地区。如长竿式泥船、夹泥夹,手摇式水车和人力推磨碾米石等。
传统式生产经营 §
兰花塘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麦两季。大面积圩田,适
合水稻种植。解放前,品种单一,以小红稻为主,病虫害、自然灾
害频繁,产量极不稳定。小麦种植是冬春水改旱的季节性农作物,
也搞少部分油菜种植。历代贫苦村民用人力、牛耕的生产形式从事
农业生产,加上内涝外淹,经常颗粒无收。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兰花塘山圩两地农业生产有了
翻天复地的变化。上千亩老沤圩田的改造,小型水利配套完善,向
阳河长江引水渠道的构建,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农业生产水平获
得了极大的提高。
从 50 年代后期至 2000 年产业结构调整,该村农业生产品种不
断更新优化,杂交水稻亩产千斤以上,小
麦也有亩产 500 斤以上。油菜、玉米产量逐
年提高。70 年代兰花塘也搞过双季水稻试
验种植。
据考,明洪武九年,兰花塘就有开挖山
地黄砂的小规模的副业生产,筛选下来的
鹅卵石被称为江北的雨花石,畅销江南各
省。60 年代至 70 年代时期兰花塘的黄砂生
77
浦口文史丛书 第十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