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浦口文史第十五辑
P. 84
上台发言,口头表达能力差叫做“茶壶倒圆宵,有话说不出”。小 兰花塘
孩子难养长不高叫做“铁罐子养乌龟,越养越缩”等。
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流行全国的政治口号,“大寨红旗甩起
来飘”,“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就是出自该村农民书记孙诵录
之口。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兰花塘村落经历千年历史演化过程,无数人物,世间往事尘封
回忆之中。
兰花人富有革命斗争精神。“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部分突围
受伤人员渡江北上来到兰花塘,受到丁、李二户的收留和掩护,并
连夜冒着风险护送到安徽全椒新四军五师驻地。1939 年新四军四
支队先遣队由参谋长谭自耕率领到桥林一带活动,经常到兰花塘来
住村,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援。1938 年,日军占领南京后,
经常乘汽艇到江北烧杀。一次一小股日军从下关乘汽艇窜至西江口
烧杀抢掠,并向兰花外圩骚扰,村民董三义和宋永全自发组织村民
拿着大刀和猎枪在宋家山外沟埂阻击日军,相持激战半小时后,鬼
子退却,董三义阵亡,宋永全受重伤。这是兰花塘民众发起的一次
与外侵之敌勇敢斗争的真实事件,可惜未列入史册。
解放后,兰花塘人民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艰苦奋斗,努力创业,
各行各业发展很快。
49 年 11 月成立第一个桥林地区农业互助组和初级社。52 年春
发明的钢索牵引的机耕船,解决了桥林地区几千亩老沤田牛耕无法
进行的困难,其经验被江苏省推广苏北各县。
65 年被称为江浦的“红旗渠”的送水上山工程是兰花塘人民
有史以来第一次把长江水通过二站传递送上 30 几米高的山岭,解
决了后山、龙山、星甸、石桥几万亩水改地的旱情。
70 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兰花塘是省市试点单位,以向阳河
为中心进行农田小型水利配套改造,使牛所圩、水所圩几千亩高产
79
浦口文史丛书 第十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