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浦口文史第十五辑
P. 81

留住乡愁|老街老村录


                     地下黄砂资源,砂质优,是上乘的建筑的材料。而山地黄泥是烧制
                     砖瓦以及生活用品的原材料。明末用兰花塘山泥烧制的“筷筒”,

                     上面有“人口平安”字样,现为南京历史博物馆馆藏。
                         除得丰富的山地资源外,兰花塘具有丰盈的圩区水资源。河塘
                     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菱藕到处可见,鱼肥蟹黄,鹅鸭成群。

                     千百年是兰花人进行农副业生产的主要地区。


                                              特有的人文状况 §

                                              兰花塘居民主要为汉族,少数回族。使用
                                         南京江北客家方言。根据 2015 年统计,80 岁
                                         老人百人以上,年最长者 96 岁。

                                              村落民居建村时以茅草房为主。明清年代
                                         随着长江流域徽式建筑文化的渗入,到 1966
                                         年文革前,兰花塘已有徽派四合院 7 座,大小

                                         不一,门向东南,呈南楼北洼一线半边街形式。
                                         其中大王庙规模最大,占地 5 亩,紧靠浦乌路
                                         西侧,一正厅大殿,青石板大院。6 间厢房陈

                                         设南北二侧。正殿翅檐上雕有“二龙戏珠”和
                     吉祥、邪兽图案。正殿上房扁额题“大王神祀”字样,今已遗失。
                     大王庙是十里八乡村民求神拜佛烧香磕拜之地,也是私塾讲堂之所。

                     解放后此庙一度被土改工作队征用,后用于兰花小学多班复试教。
                    “复式教学”是当时教室紧张,
                     一间教室里不同年级几个班

                     同时上课。
                         兰花塘古建筑连同大王
                     庙,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

                     拆毁,后期少量仿古民居也
                     消失贻尽。“四旧”:旧风俗、
                     旧传统、旧习惯、旧文化。


                                76
                     浦口文史丛书    第十五辑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