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浦口文史第十二辑
P. 28
『浦口文化
珍 珠 泉
』
集萃之六浦口历史文化(专辑)
【浦口区珍珠泉风景区珍珠泉
源头·明·市文物保护单位】据地
方志记载:“浦口依山带江,为金
陵辅地。故绕佳胜,惟珍珠泉最异。
泉出城西山麓间,距城五、六里。
澄泓一碧,可鉴毛发,波间累累若
珠贯出,土人称珍珠泉”。珍珠泉
浦口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为浅层地下水与循环上升地下水掺
合而成的承压上升泉,水自岩缝中
涌出,形成串串珍珠而得名。每当
有人在泉边拍手呼喊,则泉涌愈多
愈急,又称“喜客泉”。泉源间池
广十余亩,丽日晴天之时远眺泉中
水珠,如小雨点在水面跳溅,故又
称“晴雨泉”。明代,浦口城建成,有五卫三仓设于城内,每年都有官
员来浦口“观风、阅武”。浦口城西定山寺、珍珠泉由此得以吸引众多
的王公大臣、文人学士和善男信女来此游览。明成化年间,浦口学者庄
政协
昶隐居定山 30 年,在珍珠泉附近修筑“定山草堂”、“天峰阁”、“半
云亭”等建筑,又在草堂周围建了“双泉桥”(珍珠泉、卓锡泉汇合处) 浦口区委员会办公室 浦口区委员会教卫文体(文史)委员会
及“活水”、“春风”、“溪云”、“鸢飞鱼跃”、“回海”、“天地一我”、“东顾”
七亭,开珍珠泉园囿建设先河。由于珍珠泉的名胜和庄昶的名气,当时
许多名士慕名而来,如罗伦、陈献章、文徵明等都曾在此流连并留下诸
多诗篇。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南京地区大旱,“田野尽赤、萧条
枯槁”,但珍珠泉流经的二十多里地方却“麦秀芃芃”,人民安居乐业。
人们认为“斯泉实龙所栖”,浦口守御彭绍贤也表赞同。他偕同一些王
公大人、中官显贵等“捐俸若干”,在珍珠泉一带,依山傍水开始兴建
编印
以龙王阁为主体的一系列园林建筑,以表对龙王的感恩戴德。这些桥亭
阁榭共计三十多处,融山水园林为一体,自然景观和人文雕琢巧妙结合,
遂使珍珠泉赢得“江北第一游观之所”美名,以至“游览之侣相寻无虚日”,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