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浦口文史第十五辑
P. 68

验学校有 31 个班级,在校学生 1528 人,教师 71 人,职工 62 人。                                          白马村
                   该村明清时期建有白马书院、龙华书院等。明代少年才子石淮

              出生在这里,他与陈献章等人在白马寺的联句诗碑,已经成为珍贵
              的历史文物。1971 年在黎村象山发掘张同之夫妇合葬墓,出土大
              量器物,不少珍品被誉为省市博物馆的文物精华。1993 年,极乐

              寺在境内落成。
                   1950 年冬,丁长友等七户农民率先在油坊桥办起全县第一个
              互助组龙华农业互助组,《新华日报》,《江苏农民报》《扬州农民报》

              多篇报道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曾在江浦县白马村居住生活
              过,时任国家财政部部长张劲夫,看到报上文章后,写信给江浦县
              委书记肖九成,赞叹“我们家乡白马乡搞得不错。”



                   主要姓氏及源流 §
                   白马村姓氏排在前三名的王、吴、赵三大姓氏。王姓 706 人,

              占户籍总人口 7.90%,于清朝末年逃荒到该村,当时以老山为糊口
             (吃饭)基地,砍柴、拾树棍、开荒种菜,一代代繁衍生存。吴姓
              333 人,占 3.7%,隋初(距今一千四百余年)从湖南衡山挑着担子

              落脚吴家洼。赵姓 319 人,占 3.55%,于清朝中期,从山东迁来分
              两处定居,地势较高的称上赵,地势稍低的为下赵。该村《吴氏宗
              谱》系 1995 年重修。由白马村吴明才保管。吴氏家族祖籍湖南省

              衡山。于隋初迁至江浦县白马乡,长期居住吴家洼猴子洞(曾称吴
              家山)白马寺一带,有宗田,祠堂,坟茔地。此后部分吴氏家族由
              此迁徙到江浦县龙山及安徽省马鞍山等地。《吴氏宗谱》堂号原为“三

              罗塘”。据某辈有一名排行老三者外出创业,在续谱时将堂名由“三
              罗唐”改称“三东塘”,重修宗谱沿用“三东堂”为堂号。其辈字为:
              正、大、光、明、永、远、富、贵、春、旺、长、青、首、字、厚、

              宜。白马村吴氏宗谱到修谱时已有六世孙,其中“大”字辈 3 户,“光”
              字辈 29 户,“明”字辈 80 户,“永”字辈 51 户,“远”字辈 8 户。




                                                                      63
                                                          浦口文史丛书    第十五辑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