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浦口文史第十五辑
P. 9
留住乡愁|老街老村录
社区居委会 §
金汤街社区居委会设于 2009 年,由浦新街、浴堂街、鼓楼街
三个居委会合并而成。
浴堂街取名于 1946 年,此街 1911 年有一小澡堂,故名浴堂街。
澡堂原址为“二七”纪念馆,为两浦铁路工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
“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和南京市第一个共产党小组诞生地。
金汤街是一条商业老街,早在明清时期就非常繁荣,车水马龙,
市贸日盛。闻名的韩信点将台 ( 中敌台 ) 坐落该街东面。金汤街居
委会始建于 1952 年。
水患是长期困扰该社区的一大灾害。1990 年 1 月 11 日,浦口
区政府实施南门金汤街排水工程,新建一座 8 个流量的泵站,将防
洪墙加高至 11 米,另开挖一条长 200 米,宽 19 米的新河,疏通涵
洞、加高车站后小桥,调整下水道体系,彻底根治南门镇水害。辖
区内有南门中学、南门一小、苏果超市、供销社、卫生院、邮电局、
百信与非常大药房、派出所、汽车二队、浦建三公司、五金厂、米
厂、煤球厂、苏兴配件厂、浦厂工业公司 ( 木工车间 )、华诚铸造厂、
木器厂、太阳能厂、橡胶厂等 20 多家企事业单位。现原金汤街全
部拆迁,居民及单位都已搬迁。
聚落地名 §
浦新街:南北走向,1909 年,英国人在街旁建一铁桥,故称“洋
桥外”,1949 年后,逐渐发展成新的街道,1951 年取浦镇新生之意,
名浦新街,现已全部拆迁。
浦新里:建于 1951 年,以浦新街取名为浦新里 , 现已全部拆迁。
浦新巷:东西走向,原为芦苇滩,因地势低洼,故叫“下坎子”,
1951 年,随“浦新街”易名浦新巷 , 现已全部拆迁。
小圩埂 :原为清朝牛马场院,因原有小埂故名小圩埂,现已全
部拆迁。
丁家圩埂 :原以丁家大户圩田取名为“丁圩”,新中国成立后,
为护圩田将圩埂加宽,1951 年取名丁家圩埂,现属金汤街范围已
4
浦口文史丛书 第十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