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浦口文史第十五辑
P. 224

高了朱家山河的行洪能力。                                                                      板桥村
                   朱家山河在明代以前,是

              两条互不相通河流,一条为黑
              水河也被称做黑水泉在朱家山
              岭东南,流向扬子江,另一条

              河连接滁河是朱家山岭西北的
              北城圩古沟,中间被石坚土硬
              的朱家山岭阻隔,两条河隔山

              相望不能通连。自明代开始到
              清代 400 年间不断挖掘,其原
              因主要是朱家山岭南北的滁河,

              北城圩古沟和和黑水河沿岸多
              是丰腴的良田,有众多人口,
              农业发达以东门南门古镇为中

              心的浦口明城商业繁荣,大码
              头港航运繁忙是重要的物资中
              转集散地和手工业中心,自然

              而然的成为南京的重要门户。
              但这一地区,海拔较低,地势
              低洼,饱受洪涝之苦,每当滁

              河泛滥,洪水来袭,一片汪洋
              都不见,百姓流离失所,农民
              辛苦一年种下的农作物往往颗

              粒无收,商业和手工业也遭受重创,经济元气大伤,所以自明皇帝
              朱元璋修建浦口城开始,一直计划解决此地洪涝之害,由于朱家山
              岭阻隔,北城圩古沟和黑水河无法沟通,洪水之害始终不能彻底解

              决。 自明代至清代几百年间,断断续续有多次开挖朱家山河的工程,
              但终因石坚土硬,工程艰巨,技术落后,一直不能成功使两河贯通,
              直至清朝吴长庆将军——就是现今浦口东门古镇吴武状公祠祭拜的


                                                                     219
                                                          浦口文史丛书    第十五辑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