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浦口文史第十五辑
P. 117

留住乡愁|老街老村录


                         丁垴的村路七弯八转,村路旁边种植着桂花、广玉兰和雪松等
                     等观赏树木。得益于近年村里的种植结构调整,护国村的大部分土

                     地,已经不种粮食改种树了。浦口是苗木之乡,最早是汤泉人发展
                     苗木经济,影响并带动了此地农民种树的热情。种树不需大量提水
                     浇灌,把树种下去自然落雨就行。种植苗木就是种下了绿色银行,

                     树每年都在长高长粗,树干粗一分价钱就涨一截。树越大越能卖个
                     好价钱。本地村民亦工亦农,平日在企业上班,在商场做营业员,
                     工休之时将田种树,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现在,村民尤其是年

                     青人收入,以打工收入为主,苗木收入只能算是副业。至于山芋杂
                     粮只有老年人空闲时种种、自己家吃吃,主要是图个新鲜。田里树
                     种满了,就种在路边宅旁。更让人惊喜的是路边一丛丛青翠的竹子,

                     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充满了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都
                     市文人对居住的理想追求,往往可遇不可求。而在这个小山村里,
                     遍地竹篁相遇。隔篱望见了山脚下的农家乐,水塘边有桃花一朵朵。

                     在这个小山村里,赵家老爷爷老奶奶住在几百平方米的楼房和院子
                     里,仍“固执”地用大锅灶,“山柴剐不完,柴火烧饭香。”
                         丁垴东边,“北沿山大道”已经修建基本成型。再往山里去几

                     百米,丁硇水库到了。水库始建于 1958 年,水库原来选址在别处,
                     因为那里要占用一百多亩地,而在丁硇只占用四十多亩地。土地是
                     农民的命根子,再三权衡之后选定在丁硇,大年初二就开工建设。

                     建了几十年到九十年代初,才完成现在水库一级平台大坝工程。然
                     后这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才完成二级平台大坝工程。丁硇水库三面
                     是山,修建大坝拦水蓄水,是小范围水利节点工程。现在田里种树

                     了,水库灌溉作用消失。随着老山风景区及“北沿山大道”的规划
                     建设,丁硇水库开始进入都市人视野。
                         山下正对水库有座小山包,小山包有个“毛龙山”大气的名字;

                     毛龙山旁边的山洼名字更霸气,名叫老虎窝,你说吓人不吓人 ! 在“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年代,将护国村毛龙山和老虎窝这块地划出
                     来,创建了镇属小林场。九十年代,镇民政部门选中那里修建了毛


                               112
                     浦口文史丛书    第十五辑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